在中國老百姓中,將琉璃與琉璃瓦視為同一物的看法是很普遍的。但是,究竟為什么大家要把建筑用的釉陶磚瓦叫做“琉
璃”呢?雖然陶瓷和琉璃同屬硅酸鹽類物質(zhì),但它們畢竟差別太大了。關(guān)于這一點,《古今瓷器源流考》中說得就很清楚
:“古昔琉璃本屬金石之類……今之琉璃則系熔化藥石,制成釉彩,施于陶器。因其光華潤澤,遂以是名之耳!
這里說的是琉璃和琉璃瓦在名稱上出現(xiàn)混亂的原因。然而,這種混亂是在什么時候開始出現(xiàn)的呢?在《隋書·何稠傳》里
有這樣的一段記載:“何稠,字桂林,國子祭酒妥之兄子也。父通,善斫玉。稠性絕巧,有智思,用意精微……開皇初授
都督,累遷御監(jiān)府,歷太府丞。稠博覽古圖,多識舊物。波斯獻金綿錦袍,組織殊麗,上命稠為之。稠錦既成,逾所獻
者,上甚悅。時中國久絕琉璃之作,匠人無敢措意,稠以綠瓷為之,與真不異。尋加員外散騎侍郎!
何稠確是個聰明人,他仿造的“金綿錦袍”竟比原物還要好。但他以綠瓷來充琉璃,卻只能做到外觀上的相似,借以博得
文帝楊堅一時的高興,他自己也因此而加官晉爵。這件事說明當(dāng)時社會上確是“久絕琉璃之作”,大家對琉璃為何物早已
生疏淡忘,所以還覺得何稠用來充琉璃的綠瓷“與真不異”。其實,這用來充琉璃的“綠瓷”,正是后來琉璃磚瓦的濫觴。
如果認真地說起來,何稠就是開皇至今一千五百年來琉璃名稱混亂的始作俑者。
隋代是否出現(xiàn)了釉陶磚瓦并用以營建宮殿,筆者未能詳考,但到了唐代確是出現(xiàn)了,近年對西安的唐大明宮遺址的發(fā)掘,
就出土了不少藍、綠色的釉陶磚瓦,有的還塑有蓮花紋樣,十分精致。杜甫詩《越王樓歌》有句云:“碧瓦朱甍照城郭”
就是當(dāng)時宮殿建筑采用了釉陶磚瓦的真實寫照。另一位唐代人崔融在《嵩高山啟母廟碑銘》中,已直接用了“琉璃之瓦”
這個名稱:架回廊于木末,仙人在棟,玉女臨窗。周施玳瑁之椽,遍覆琉璃之瓦,赤玉為階,黃金作門。這段銘文雖然
能看出作者在刻意鋪陳,難免有言過其實之處。然而,啟母廟上覆釉陶瓦,而且當(dāng)時已稱其為“琉璃瓦”這一點,還是殊
可憑信的。
宋代,釉陶磚瓦的燒造技術(shù)和產(chǎn)量都有很大提高。李誡編著的《營造法式》,詳盡地記述了當(dāng)時燒造釉陶磚瓦的原料配
方、生產(chǎn)工藝、產(chǎn)品規(guī)格和耗料標(biāo)準(zhǔn)等。他在書中也稱釉陶磚瓦為琉璃磚瓦。古城開封現(xiàn)存的北宋佑國寺琉璃塔(鐵塔)
的實物樣本,就能充分顯示出那時釉陶磚瓦應(yīng)用技術(shù)的進步。
|